
原标题:教师活学活用孔夫子的三句话,就能让学生在遭到赏罚时心服口服
尽管有许多人在不断呼吁应该将教育惩戒权还给教师,可是作为教师,我个人是不大建议在教育中运用惩戒,尤其是随意乃至过度运用惩戒这种办法。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教育惩戒权,看上去很美,可是……》中有较为深化的考虑。
当然,抱负很饱满,实际很骨感。有时分在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惩戒又不可或缺。惩戒要想到达教育的意图,不是单纯让学生恪守就行,必需求信服才行。这种信服,又不能是一般的嘴巴上的信服,而有必要是心里的信服才行。
要想让学生“心服”,不能选用强力的手法限制,必需求讲理。但详细到某个工作的“理”或许有万万千千,有些时分,教师或许苦口婆心,掰开揉碎了讲道理,但并不简单一瞬间就能让学生从心思上承受。所以为了“见效快”,就要适当地在不得不的状况下施以惩戒。
那么,怎样才干到达让学生愉快地,至少是不恶感地承受这个惩戒,而不是嘴巴上不敢说,心里恶感得要命呢?
这就需求在惩戒的施行上恪守一些根本的准则,这个准则不能过于细碎,要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能够包括广泛,到达提纲挈领的作用。
我在教育惩戒施行的根本准则上有一些考虑和实践。这些考虑与实践,首要源自于从《论语》中罗致的养分。
《论语•尧曰》一篇中,有“子张问政”这样一章,当弟子子张问教师孔子“何如斯能够从行政矣”(怎样做就能够管理政事了呢)时,孔子的答复是“尊五美,屏四恶”(尊重五种美德,扫除四种恶政)。然后在子张的追问下,孔子又详细论述了是哪“五美”,哪“四恶”。
其间关于“四恶”的前三句,给我的启示很大,尽管谈的是政治管理中应该防止的一些问题,可是,我把它们迁移到教育范畴,仍然觉得十分适宜。
前三句是这样的:“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不加教育便加屠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要成果叫做暴,起先松懈,遽然期限叫做贼——杨伯峻《论语译注》)
咱们了解“凶狠”这样的词语,其实“贼”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凶狠的意思,是对人的戕害。明显,这三种都归于“恶政”。下面别离说说我在教育惩戒中对这三句的了解与使用。
“不教而杀谓之虐。”
在教育过程中,这种“不教而杀”的现象其实比较常见。我刚当教师的时分,也常常将学生呈现的大多数过错归因于他们的心情不行规矩,不行仔细,所以就会想经过赏罚的办法,让他们规矩心情。
可是,当教师久了,渐渐就发现之前的那样的主意和做法是彻底过错的。不能说心情不行规矩的状况彻底不存在,但更多的景象是学生自身才能有问题,不知道详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办法。这时分,即便有仔细的心情也解决不了问题,因而应该先从才能着手,从办法着手,要一步步去教他们,告知他们怎样做,而不是“不教而杀”。
比方,学生呈现错别字这样的状况,就不要总是想着他心情不仔细,所以罚抄多少遍,而应该追根溯源,发掘他们呈现这个错别字的根本原因。这便是我要倡议学生写“错别字诊断书”的原因。(详细做法能够拜见大众号文章《语文教师玩新花样:错别字不罚抄,却要肄业生出具诊断书》)
不光要他们写错别字诊断书,并且还给出他们样例来,不光给出样例来,还把样例拆解开来,告知他们这样一个诊断书需求具有哪些部分,为什么要有这样一些部分,让学生便于仿照,便于操作。这样的做法尽管看起来稍稍有一些杂乱,可是却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罚抄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更会让学生有激烈的被“虐”的心思感触。
“不戒视成谓之暴。”
尽管咱们在教育中再三倡议师生相等的问题。但实际上,在校园里,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具有天然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威望感十分强。必定程度上能够说,这种威望是缺少制衡与束缚的。
当学生由于某些有意或许无意的原因,搅扰了教师上课,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这时分教师假如由于心情上的激动,就或许对学生的犯规行为随机施加赏罚。由于咱们校园的一些规矩中没有特别清晰详细的赏罚办法,而教师所施加的任何办法都或许会让学生以为教师是暂时起意,是针对他个人的不公正的赏罚。为了防止这种景象,就要留意肯定不能犯“不戒视成”的过错,不然就会被学生以为是“暴”。
比方,一次,我在课堂上正上着课,遽然有学生的乒乓球从桌子上掉下来,估量他必定是在手里摆弄着,然后一不小心弄掉地上了。我一边讲课,一边盯了他一眼,他乖乖地把乒乓球捡起来收回去。
没过一瞬间,乒乓球又掉下来了,在大理石地面上上蹦了好几下才停下来。这时分,学生觉得有热烈可看了,他们要看教师怎么发怒,看教师怎么赏罚这位同学。
可是,我对他们说,常言道,有再再三二,没有再三再四,我不期望今后再有这样的景象呈现了,假如再呈现这样的景象,我就“请他从教室外面把门关上了”,由于你影响到同学们上课了。不过,由于之前我并没有清晰这一规则,所以不计前嫌,不会对这个同学加以赏罚,这个规则从下节课开端收效。
过了几天,很不巧,课上到一半多了,又有一个同学的乒乓球从桌子上掉下来了。这时分,我对他说,很惋惜,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是咱们之前做过一些约好,其时同学也没有人提出对立定见,所以咱们要依照这个约好履行,我不是有意赏罚你,而仅仅由于你触犯了这一约好。尽管这位同学也有一点不大甘愿,但仍是自动离开了教室,可是他并未表现出对教师的不满。
“慢令致期谓之贼。”
有时分,为了军令如山,为了整齐划一,教师常常会在班级里干一些“暂时突击检查”的工作。实际上,这些工作应该提前组织,提前谋划,而不要到暂时想起来,才遽然约好期限。抚躬自问,有些东西并不是今日有必要带,今日有必要交,更不会假如不带,或许不交会就呈现“死人”的状况,远没有那么严峻。有时分由于偶然忽略被赏罚的同学,就会心有不服,就会以为教师的这种赏罚是“贼”(戕害)。
比方,我一般要肄业生语文课上有必要预备好工具书。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着重工具书的问题,但我不会在今日提到了,明日或许后天就要求带过来,而是会给一段预备的时刻,一周乃至两周。中心还会做一些正面的提示,看看哪些同学现已预备好工具书了,让哪些还没有做好预备的学生有一个期限的认识。到了这个约好的期限之后,一旦学生不带工具书再采纳约好的赏罚办法,学生就不会有太多的不满。
作业也是如此。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谈到人人或许都会偶然有忽略的状况,所以假如当天忘掉带作业了,第二天交上来也没问题。当然,有些人或许会有一些延迟症,非要拖到第二天交,也没有联系。并且对那些尽管晚交一些时刻,但完结心情极为仔细的同学要给予特别的鼓舞,由于这远比为了赶时刻凑合着暂时补一篇作业要好得多。
总归,在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活学活用孔夫子的这三句话。我把这三句话转译为适用于教育惩戒的三个根本准则,那便是:
- 不要总是盯住心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办法。
- 不要总是重视成果,要留意过程中对学生的提示和约好。
- 不要总是暂时起意,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预备和完结时刻。
其实,由这三句话转化而来的关于教育惩戒的三个根本准则,不仅仅适用于教师在校园对学生的教育,也适用于爸爸妈妈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