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全国哀悼日: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截止凌晨2点,全球有1,038887人确诊新冠肺炎,5,4820人死亡;中国有3,331人死亡,其中有61位医疗工作者因新冠疫情殉职 。
为了悼念在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同胞,4月4日10点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面对“死亡”,我们无从躲避,我们无能为力。
不知死,焉知生?对于如何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今天,我们为死难者哀悼,思考生死意义。
他们的牺牲, 每个中国人必须铭记
2020年,我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冬天。全国新冠疫情感染者达八万多人,被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0多万人。极度影响到全国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疫情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它比之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更为深重。
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终于基本阻隔了疫情,社会生活正在回归正常。但是这次疫情夺去了3000多位同胞的生命,这这中间还包括很多为抗击疫情而殉职的医护人员、司机、基层工作者等。今天,湖北十四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牺牲人员被定为首批烈士。他们用生命保护了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
今天是清明节,在疫情影响下,这个遥寄哀思、悼亡怀人的日子,也因此有了另一层格外沉重的特殊涵义。我们为逝者点燃烛光,俯身鞠躬,遥寄一份哀悼和思念。在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逆行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是一段段有着欢笑泪水的故事,他们的悲痛,他们的哀伤,他们的抗争,他们的不屈,都值得铭记。
这场“战疫”中涌现出的无数人性的光辉,足矣照彻千古,应该被我们的下一代知晓、铭记。这些“可爱的人”,肩负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所以,请各位老师、家长,一定要把疫情中的中国精神,说给孩子听。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相信,没有越不过的寒冬,但值得思考的是,寒冬留给了世人什么?
所谓国难兴邦,并不是看不到灾难下的个体,而是在灾难发生后,我们如何留下点有价值百科的东西?不如告诉我们的孩子,我们在这个冬天所经历的一切,是悲伤的记忆,是告别亲人的不舍,也是坚定抗争中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带着逝者的遗志,我们不会被轻易击垮。严冬之后,必有万物复苏,必有夏花烂漫。
而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该告诉我们的孩子,那不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名字,一块碑,作为生者的我们,用心过好这得来不易的平常日子,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让我们带着对逝者的思念,迎候生命的生生不息。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应该做的,最有价值百科的事。
死亡教育: 一门人生必修课
清明是进行死亡教育最好的时机。什么是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
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然而国人却都尽力回避死亡。“未知生,焉知死”是儒家文化一贯的理念。可是,正因为死亡教育的严重缺失,反而容易让孩子在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无法正视,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这个冬天,有很多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这样一个世界。我们的孩子必定会有所困惑,有所恐惧,我们该怎么向他们解释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死亡,理解死亡,反过来更好地学习生活?我们一块儿来看看专家怎么解读疫情下的死亡教育。
分享专家:黄 峥
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会委员
疫情之下,如何看待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疫情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孩子可能在听到这样的新闻后,对于死亡也产生了好奇和恐惧。面对这样一些问题,家长不要忌讳、不要回避。了解死亡是每个人生命中都必须经历的一课,也由此才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家长要重视孩子对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关注,温和、耐心、正面地回答,减少孩子的疑问和恐惧,让孩子获得成长的机会。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死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小孩子开始意识到死亡这件事,比一般家长想象得早很多。大约四五岁开始,孩子就知道死亡的存在。特别是如果有他认识的亲人去世、或者看到小动物死了,都会让孩子更直接地意识到死亡的存在,进而担心这种事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孩子常有的关于死亡的困惑包括:
死亡是怎么回事?
死亡会不会很痛苦?
死后还有没有感觉?
同时,孩子也会对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产生好奇,包括:
生命是怎么回事?
我是从哪里来的?
等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七八岁时,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也会产生类似的困惑,比如:
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
我为什么有“我”这种感觉和意识?
如果我死了,是不是关于“我”的感觉和思想就全部都随之消失了?
还是会以另一种“我”的感觉存在?
这样一些问题都很深奥,甚至成人也未必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当孩子产生和生命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和困惑时,家长要对孩子的所思所想耐心、尊重,不简单粗暴的否认、拒绝。
态度比语言更能传递真实的信息,如果家长听到跟死有关的问题就特别烦躁、厌恶,让小孩子别乱说、别瞎想,不仅不能阻止他们瞎想,而且还让孩子体会到,大人其实也非常恐惧死亡,更增添了孩子的焦虑。
如果孩子询问到死亡的话题,该跟孩子谈些什么?
根据孩子年龄段的特点,方法也有些不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需要更确定的信息和对心理安全感的保护。家长可以以安抚和安心保证为主,向孩子保证,只要听医生的话,他就不会有事。
不否认死亡的存在,但让孩子相信死亡是离他以及离他的家人都很遥远的事情。有的孩子会问,“我会死吗?我会活到多少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 “你可以活到100岁。我们都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就可以活到100岁!”100对于四五岁的小孩子是个很大的数字,他可以从这种安心保证中获得情绪的抚慰,从家长平和的语言语气中获得安全感。
但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不会一次性就被解决掉的,这类问题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每次爸爸和妈妈都用相似的态度来回应就好。我们就是这样,在小孩子和死亡之间慢慢建立了一道心理屏障,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他既能接受任何一个人都终有一死的生命规律,又不会在日常对此焦虑不安。
对于学龄儿童,家长可以适度与其进行更充分的交流,尽可能回答孩子有关生命与死亡、自然和宇宙、自我意识等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学龄的孩子有时对问题刨根问底,是个小小的“十万个为什么”,让家长觉得应对无力。
跟孩子谈论死亡时,家长可以怎么做?
但好在现在信息很发达,很多家长也不知道的问题,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到靠谱的回答。还有一些很好的绘本故事,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讲述了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唯一性和可贵性,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素材。
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我为什么是我”之类的问题,家长可以坦承自己也不知道,甚至科学家们也还不能回答这些深奥的问题,鼓励孩子好好学习,未来自己去寻找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夸赞孩子爱动脑筋爱思考,是个小小的哲学家,切忌不要打击孩子“别老想这些没用的问题“,而是应鼓励孩子对深刻问题的好奇和思考能力。
总之,谈论死亡并不可怕。任何年龄段的孩子产生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疑问,都需要家长认真、耐心对待,把握好教育的时机。
文章来源:腾讯文化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DE未来训练营
明教育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