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邝海炎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学生有三大时尚雅好:学许国璋英语、练庞中华钢笔字帖、读汪国真诗。这样的年代早已远去无踪,其他不说,连作家都用电脑写作了,谁还去练钢笔字?但最近两年,练钢笔字又有回潮之势。上个月,作为代课教师的我第一次参与了阅卷,算是开眼了。
跟咱们读中学那会儿手艺阅卷不同,现在阅卷是用答题卡,客观选择题直接机器扫出得分;主观题则是手机App阅卷,该科教师各领一题,刷刷刷,一天阅毕,比曾经的会集阅卷省劲多了。
让我形象最深的是,有个考生的字马虎难辨,某小题答得不置可否,给不给分都行,我便没给他这1分;而紧接着另一考生的答题卡规整洁净,那字就跟印刷体相同,看着就舒畅,同样是那个小题,同样是答得不置可否,我却给了他这1分。我问其他阅卷教师,这样违不违规?大伙异口同声:“应该的,卷面分,并且阅卷答应有5分差错。”我一算,一道大题差1分,一张试卷4~5道大题,要差5分,7科下来岂不是差35分左右?35分在“一分就甩下几百人”的中考高考有多重要,信任一切家长和考生都会衡量。
过后我问了一些学生才知晓,现在学生仿照的都是这种印刷体书写。还常常有人到校园推销“衡水体”硬笔字帖。何谓“衡水体”?便是我国闻名的“高考梦工厂”衡水中学盛行的字体,特色便是横平竖直,没有连笔,字的高度、巨细、距离都规整一致。客观地说,“衡水体”在纸上不觉得,但电脑扫描后答卷会失真,这时规整明晰的“衡水体”的确显得好看些。因而,现在校外的书法训练班漫山遍野般冒出来,训练的都不是什么艺术字体,而是这种在考试中马到成功、超级有用的印刷字体。
有人或许会怒火中烧,考试应该考真知灼见,怎么能受方式性的书写影响呢?其实,书写好坏影响考试成绩,自古皆然。
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惟求规则拘恭,横平竖直,整规整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相同。字写得欠佳者,即便才高八斗,也会一败涂地,是为“台阁体”。
清代科举实施匿名阅卷,“糊名”之外还要“誊写”,即由专人从头誊写试卷再行审理。但誊写就没办法做手脚了吗?清代有钱人出钱贿赂抄手,誊写的试卷就字体美丽,能提高中榜概率,像作家蒲松龄这种穷鬼没钱贿赂,誊写唐塞马虎,中榜几率就低。(韩田鹿《漫说聊斋》)
清代的殿试倒不实施誊写准则,所以贡士们的书法能不能入皇帝的眼也就无形中成了一条十分带有主观性的取士规范。王士祯断言“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士子们必定要研究一番皇帝们的喜爱,以便投其所好:“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独爱处处留墨的乾隆皇帝“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略以自己最拿手的“黑、光、匀”为主,故陈康祺颇有微词地表明“乾隆朝已重字不重文”。晚清闻名诗人陈三立中进士后参与殿试,落选,只得忿忿出京,其间原因便是“楷书不中规则”。(张求会《陈寅恪家史》)
从“台阁体”到“衡水体”,阐明一个硬道理:好字让阅卷者舒畅,得分就高一些,这是人道与情面使然。只不过,有用主义书风的盛行,会不会也是一个社会选拔准则死板、学风过于名利化的某种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