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少年的你》,在上映的半个多月中,收割了近15亿票房,豆瓣电影8.4的高分,以及无数青春的眼泪。
作为一部严肃主义题材的悲剧,这匹国产电影黑马,票房口碑双丰收。
除了关于电影本身的讨论,校园霸凌这一敏感题材,再次唤起了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反思。
剧中的陈念(周冬雨饰)为胡小蝶盖上了衣服,却打开了自己噩梦的盒子。
可有多少人知道,现实中真实校园里,还会有无数个胡小蝶和陈念,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而真正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很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那段难忘岁月。
电影中每个人的结局,都不可称为幸运或欢喜,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时时刻刻天天都在上演,这些悲剧,本来都是可以被阻止的。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霸凌”还是个新鲜词汇,它来自英语“bullying”一词的音译,我们国家更多称之为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017年之前,而这项方案出台,正是因这些层出不穷的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它扯下了家长们掩耳盗铃的双手,长年以来无人可管、无法可依的状况,终于开始有所改观。
“她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啥不做点什么?”
欺凌往往是持续的,反复出现的。
胡小蝶轻生前对陈念说的一句话,满眼的绝望与无助。她不只是对施暴者绝望,更是对陈念和这样一个世界绝望了。
尽管,很多人对校园欺凌这个概念还很陌生,但这种现象的存在一点不新鲜,相信经历过校园生活的人,基本都曾经历或者目睹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
各种调查数据同样显示,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校园欺凌都是普遍存在的。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2]。
我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近五分之一被调查的儿童卷入校园欺凌问题。最高检发布的一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校园欺凌犯罪案件3407人,起诉5750人。[3]
而这些惊人的数据,并不是校园欺凌的全部,和电影的剧情一样,校园欺凌在引发严重后果之前,往往不会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充分重视,通常被当做同学间的正常矛盾,直到无数或大或小的悲剧的发生……
实际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只会比这些冰冷的数据更现实。
很多家长看完电影后,感触良多,也会不禁好奇:怎样区分同学间的正常矛盾和校园欺凌呢?
“以后下楼梯小心一点!”
这张剧照是陈念被魏莱踢下楼梯后的视角。这已不是简单的打闹或玩笑。
要知道后面陈念只是做了和魏莱同样的事,却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和一段锦绣的前程。
正如剧中郑易警官说的话:“他们并不知道这样会死人”“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欺凌和小打小闹不一样,是单方面的攻击行为,它是强势的,不可拒绝的,这种压力和威胁乃至身体伤害,将一直萦绕在被害者生活中。
“为何会轮到我,我明明什么都听他们的?!”
”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了,别人都没事?!”
上一句是陈念被小北保护后,另一个女同学对陈念哭诉的话。而下一句正是剧里剧外施暴学生家长以及现实中的老师们的“口头禅”。
并不是施以暴力的才叫欺凌,其实施暴者指挥、命令,让受害者顺从,这时候他们之间的权利早已不再平等,已经是欺凌。
同时,欺凌是一种主动“找茬”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受害者挑衅过或者侵害过施暴者。很多校园欺凌的原因,就单单因为“看你不顺眼”。
在剧情之外,校园欺凌并不仅限于艺术中那样激烈的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肢体殴打的欺凌行为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言语的侮辱和攻击。
女生更倾向于用言语或排挤的形式来实施欺凌,最常见的是散布“荡妇”谣言,或者小团体排挤等形式。
因此,当老师和家长在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这些危险的信号,才能及时发现校园欺凌,避免更大的悲剧的发生。
“不痛,因为习惯了。”
这是小北回答陈念关心的一句话,但让观众更加心疼。
有多少个“小北”与“陈念”没能禁受住这种痛,选择放弃了生命。
在校园欺凌里,登场的角色可大致分为三种,加害者、被害者和旁观者,但悲剧之所以是悲剧,主要是因为所有人都会受伤。
相关研究显示,校园欺凌对当事人双方都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造成心灵的创伤和扭曲。
而在校园欺凌中受伤害最大的当然是被害者。
校园欺凌除了直接的暴力攻击之外,更为常见的其实是通过教唆等方式使其他同学疏远、排挤受害者,使受害者无法正常融入集体。
受害者长期遭受排挤,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孤独感,变得胆怯、畏缩、自卑、孤僻,失去了正常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欺凌直接施加的肉体痛苦和伴随而来的心理压力,往往让受害者遭受身心两方面损伤,陷入痛苦的抑郁情绪中,不乏有受害者因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长期的欺凌还会使受害者的人格变得敏感、多疑、偏执,这种影响往往会伴随受害者一生。当学校变成一个遭受欺凌、满是痛苦回忆的地方,自然会导致受害者不愿上学,即使上学,也无法正常地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下滑,甚至辍学。
但是校园欺凌的加害者也同样会在施加欺凌的过程中,养成骄横跋扈、易怒、偏执、狭隘等攻击性人格特征,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有研究显示,经常欺负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4]
“没有如果,而且我不希望有这样的如果。”——小北
校园欺凌这场悲剧,尽管登场的演员是学生,但是这出悲剧之所以会上演,是因为家长、老师、学校一起为它搭建了舞台;同样,要叫停这出悲剧,也需要家长、老师、学校一起将这座舞台拆掉。
老师是学生校园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应该对校园欺凌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心理状态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及时注意到校园欺凌现象的先兆,阻止欺凌的发生。
家长是孩子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应该时刻警惕孩子是否被卷入欺凌之中。当孩子向家长求助时,要相信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及时与老师、学校进行沟通,解决孩子面对的欺凌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自己的孩子。
学校应该格外的重视校园欺凌事件,要给予老师适当的训练和支持,使老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国外在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防治上,有很多先进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和学习。
例如,2015年在美国发生的翟云瑶、杨雨菡和章鑫磊校园欺凌案,最终涉嫌凌虐和绑架同学的三名中国留学生与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三人将分别获刑13年、10年和6年。
这一结果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从这个案件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法律体系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和对相关法律的彻底执行。
美国针对校园欺凌并没有联邦立法,但其50个州都颁布了专门的《反欺凌权利法案》,针对校园欺凌现象设置防治措施。
瑞典2010年全面修改《学校法》,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和规章制度,规定了校长和教师对欺凌行为有报告义务及法律责任,明确了国家学校监督团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作用。并且教育部会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全方位检查和评估。
“谁能帮我?录我视频的人吗?站着看热闹的人吗?还是那些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上,别人就没事的人?一般人眼里报复是正常的,像我们这样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只想熬过高考的人,我们这样是有错吗?”——陈念被警察审问,而她却在拷问着社会……
近年我国连续出台了《关于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行动的通知》,让慢慢的变多的青少年有理由、有底气不再沉默,勇敢地站出来,积极向父母、学校、司法机构寻求帮助。
校园欺凌其实非常可怕,多少人的青春因此失去了色彩;校园欺凌其实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它,了解它,这样的青春伤痛,本来都是可以被阻止的。
This is our playground。——致我们的校园
审核专家:刘小群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儿少与妇幼卫生学系博士/讲师
参考文献
1.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教育部等十一部委;2017.12.28 中国政府网
http:///politics/2019-10/29/c_1125168386.htm
4. 《简论学校欺负/受欺负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王丽萍,2011年第48页,《青少年犯罪问题》
*本文配图来自电影《少年的你》海报。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