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在线资讯正文

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为此记者造访调查结果出人意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19 09:11:50  阅读:4132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2011年,随着美籍华裔母亲蔡美儿在美出版自传式育儿书籍《虎妈战歌》,“虎妈”这个象征着高压式教育手段的称谓,也在一夜之间从美国火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

“虎妈”蔡美儿与她的两个女儿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对待孩子,“虎妈”无疑是残酷的——通过辱骂、恐吓等高压手段强迫孩子,逼着她们朝着预定方向前进,更独创“十不”家规,将孩子的学业与生活牢牢攥在手心。

“虎妈”所代表的,是一种控制与规划的养育方式,虽然她把两个女儿双双培养成了独立有主见的哈佛学霸,也并未产生任何心理或社交问题,但有关此种教育方式的争议,仍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意思的是,虽说“虎妈”爆红后一度引发众多家长模仿,但如果仔细研究近些年学霸们的家教方式,却会发现“虎妈”未必是主流。

与之相对的“羊妈”教育,正逐步随着媒体报道而走进大众视野,和“虎妈”相比,“羊妈”温柔、耐心,主张引导而非领导,倡导宽松放养的家庭环境……作为“虎妈”的对立面,“羊妈”同样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孩子。

解锁7个学霸“家教密码”

没一个有“虎妈”

前两年,新华网记者曾走访福建省泉州市的7个学霸家庭,他们当中有的考取了清华北大,也有的被海外名校录取并拿到奖学金。令人讶异的是,这7个学霸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虽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地是在自由宽松的“羊妈”教育中成长成材。

泉州市文科状元 林锦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上图中这个笑得灿烂的姑娘叫林锦情,是那一年的文科状元。她的父亲是油漆工,母亲是瓷厂工人,夫妻俩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日常繁忙,根本没什么条件来对孩子施行高压教育。

在林锦情的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温柔与宽松。虽说考好了家长会高兴、考砸了家长会失落,但对于考试成绩,林锦情的父母从来都不会有硬性要求。

“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由孩子自己负责”,反而是这种自由的家庭氛围,让林锦情一路心态良好,无论参加任何竞赛和考试,她都抱着“没考上就当长见识”的心态,最终收获出色的成果。

林锦情的父亲林高德表示,每个孩子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可他和妻子都坚信以引导为主。“我们不会和孩子硬碰硬,都是心平气和、讲方法地和她沟通。” 这位“状元爸爸”说,“我们相信孩子,希望她在没有精神负担的环境中成长,最终,他也做到了。”

曾佳慧(中)和朋友们一起逛开元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与林锦情同一届的曾佳慧,在那一年拿到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全奖录取。这俩家父母的教养理念也惊人相似——当“羊爸羊妈”,温柔放养。

“我们一直认为家长能做的只是引导,顺其自然最好。” 曾爸爸说,和林爸爸一样,他们赋权给孩子,鼓励孩子自行探索爱好。曾佳慧从小就喜欢看“闲书”,忘情的时候连学校功课都会忘记做。对此,父母也不管,把一切责任与后果都交给孩子。

结果,曾佳慧在屡次被老师批评后,自己学会了合理分配作业与读书的时间,博览群书,也为她被海外高校录取打下了基础。申请之际,她以一篇《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书评作为文书,一举夺得了华盛顿大学的青睐。

美国华盛顿大学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获得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一等奖并被保送清华生命科学专业的包章彬,也是一个在放养中成长的学霸。但他直言自己是个幸福的“学霸”,因为从未生在“虎穴狼巢”,而是在“羊妈羊爸”的怀抱中幸福长大。

对包章彬而言,学校是备战高考的主战场,而家则是温馨备至的休闲场所,“我们家的氛围很宽松,平日里父母不会苛求我什么,在家里我很少苦读,更多的是娱乐放松。

虽然包章彬成绩一直很好,但步入高中后,看到一些同学着急忙慌地赶去上补习班,自个儿心里也有些打鼓。对此,父母的态度很明确——只有孩子觉得需要,咱才上补习班,不强求、不跟风,正是这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教会了包章彬良好的心态,让他把竞赛奖项、清华保送一一收入囊中。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除了以上这3位学霸之外,新华网记者还采访了4位在国内升学与海外留学中硕果累累的当地孩子,结果到头来也没发现有人在“虎妈”高压强制教育手段中长大。

宽松民主,善于放手,加以引导,似乎成了学霸养成记中必不可少的秘笈。在他们身上,“虎妈”毫无踪迹,“羊妈”才是主旋律。

图片截取自报道

神奇的是,“羊妈”教育下的成功样本正扎堆出现在拥有优异表现的孩子身上,无论是走体制内路线抑或选择出国。

就好比下图中这两个孩子,一个是南京理科状元费欣意,一个是拿到5所北美名校offer的洪震宇。当学霸与他们的家长现身说法,“宽松”、“放养”、“引导”,亦成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图片来源于江苏省南京金陵中学官网

眼看这么多学霸拥有的都是“羊爸羊妈”而非“虎爸虎妈”,这背后一定不仅仅是巧合。“羊妈”模式,正吸引着一批追随者。

日渐壮大的“羊妈”阵营

为“羊妈”模式提供理论支持的典型,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育儿专家Sarah Ockwell-Smith出版的育儿书籍《温柔教育指南》。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始终关注孩子感受,尊重孩子想法,给予自由与温柔。

Sarah Ockwell-Smith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着“羊妈”模式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日益发展完善,也有人将它的特点总结为:

1. 帮助孩子广泛涉猎,并允许孩子在各种学习中做选择;

2. 选择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让孩子自己承担选择所产生的后果;

3. 若孩子在某种学习中遇到困难而退缩,给予帮助、鼓励,或变通方案的选择权,真实协商,不强迫;

4. 敏感于孩子的变化,因材施教,而不被家长间的比较或功利目标束缚。

与“虎妈”的自成一派一样,“羊妈”也逐渐崛起为一个日渐壮大的阵营,尤其在分外推崇“自由宽松”的西方,有不少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采用“羊妈”模式。英国《每日邮报》也在近期的一篇报道中,描绘了当代“羊妈”群像。

Natalie Brown与她的三个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38岁的Natalie Brown是一名作家,也是三个孩子的“羊妈”。按理说,要实现对三个熊孩子的高效管理,说不定还是“虎妈”模式靠谱。可Natalie偏不,她希望给予孩子们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不轻易对孩子说“不”。

在孩子年幼时,还无法很好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很多时候自由放养的Natalie,真的是被三个娃气到心绞痛,尤其当他们做出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无法无天”的事之时,Natalie也很想板起面孔,好好管教一通。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好在Natalie是“羊妈”模式坚定的贯彻者与执行者,每逢自己的想法与孩子的做法产生冲突,Natalie就会躲进厕所冷静一番,避免让控制欲与坏情绪占了上风。这一点倒是和“虎妈”相反——因为在“虎妈”模式中,需要冷静下来、自我消化的往往是孩子。

在此基础上,Natalie会心平气和地走出来,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温柔地解释为什么他们的某些行为是不可取的,以引导而非强制的方式驯化孩子。长此以往,Natalie的家庭氛围是愉悦而轻松的,孩子们都能在毫无顾虑的情况下,自主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另一位39岁的“羊妈”Biba Tanya,甚至放任5岁的女儿Tabitha自己拿尖刀切水果。Biba的一贯做法是,跟孩子解释清楚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后果,但把决定权留给孩子,自己则在一旁安静地观察。

Biba Tanya与她的两个孩子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事实证明,Tabitha切水果切得很溜,可别小瞧了5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他们远没有大人们想象中那么娇弱,也不需要在大人的命令下完成工作,兴趣就是最好的动力。

无论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行动的英国“羊妈”,还是养出天之骄子的中国“羊妈羊爸”,所奉行的教育理念都大致相通——没有强逼,没有压迫,不用自己的意志绑架孩子,也不将负面情绪传递,力求在宽松和谐的家教氛围中,将孩子培养成最好的样子。

“虎妈”也好“羊妈”也罢

能教好孩子就是最好的

有关“虎妈”教育,支持者能够拿出蔡美儿两个优秀的哈佛女儿作为例证,以彰显其正确有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强权式的“虎妈”教育走向极端,难免会滋生一些悲剧。

几年前,一起“华裔乖乖女杀害双亲”事件震惊了海内外,也让人反思“虎妈”模式的弊端。受害者潘汉辉和何碧霞和许多典型的中国家长一样,对女儿詹妮弗寄予厚望。他们严格地控制着女儿的学业、社交与兴趣爱好,只为让孩子成长为他们最满意的模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虎妈虎爸”的管控下,詹妮弗每天上学、参加补习班、学钢琴和滑冰,忙到深夜才能睡觉,全年无休;但不允许女儿化妆打扮,不允许随意外出玩耍,更不允许谈恋爱。詹妮弗的父母用不容质疑的威严把女儿禁锢在理想的轨道中。可过度的关爱和保护,却在不知不觉中变为牢笼,扭曲着孩子的心灵。

在无从反抗的强烈控制中,詹妮弗慢慢学会了自残、伪装与撒谎,直至最后竟雇凶杀人,用父母的死亡来换取毕生渴望的自由。

在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中,“虎妈”模式非但没有助益,反而充当了教育失败的帮凶。与之相比,顺着孩子感受来、营造宽松氛围的“羊妈”模式,似乎才是最好的解药。

儿童发展治疗师Ollwyn Moran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可“羊妈”模式一定就是百试百灵的吗?却也未必。儿童发展治疗师Ollwyn Moran就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她提到,在处处都是宽松与优容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很可能无法处理好受限后的失落感与挫败感,更不用提“羊妈”教育如果稍稍把握不好尺度,极容易沦为没有底线的溺爱。

“许多孩子反而是需要一定的规矩和边界来让他们感到安全的。” Ollwyn Moran说,“如果你让这些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所有的决定,最终只能得到一个毫无安全感的人。”

儿童发展治疗师Ollwyn Moran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诚然,无论是备受关注的“虎妈”模式还是方兴未艾的“羊妈”模式,没有一种教育模式就是十全十美的。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智慧就是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采用最适宜的教养方式。

譬如,假如你的孩子顽皮、自控力比较差,那么就需要适度的“虎妈”模式;假如你的孩子乖巧懂事,自控力也不错,那么为人父母只需“羊妈”模式,稍微引导就行。

无论是“虎妈虎爸”还是“羊妈羊爸”,这两个流派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在说姐看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或者找到高薪工作。而是让孩子拥有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譬如善良、同理心、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乐观、坚韧……这些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作者:精英说编辑部,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