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在线资讯正文

从浙江名校退休他拒绝了200万年薪去贵州大山当支教校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0-05 09:17:46  阅读:7307 作者:责任编辑NO。姜敏0568

陈立群把两位教师叫到作业室,拍着桌子,“明日不必再上课了!”

一连停课两位教师——大刀阔斧的行动震慑了整个黔东南州的教育界。

谁能想到,此举竟是一位“支教校长”初来乍到时所为。

3年前的夏天,刚刚退休的陈立群从杭州来到1400公里外的贵州台江民族中学,从一所“考不上一本的难度比考清华北大还要高”的浙江名校,到了一所从前整年仅有1人考上一本的全州垫底差校。

3年时刻,台江民族中学完成了奇观般的逆袭。

9月16日晚上9点多,刚刚从北京坐了近10小时高铁赶回台江的陈立群,没回住处,直奔校园。

前一天,他是在北京上台领奖的“年代榜样”;这一日,他回归成那个放不下大山里学生们的支教校长。

进山

从贵阳动身,穿过崇山峻岭,一路向东,3个多小时车程的完毕处,是台江县。

这儿被称为“全国苗族榜首县”,直到今日,大山深处的台江,仍然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县城里仅有一所普通高中台江民族中学,在陈立群掌握之前,一向在黔东南州排名倒数。

3年前,被台江县教科局约请来台江民族中学,陈立群没犹疑,就容许了。其时他刚从杭州学军中校园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拖着大病初愈的身子,走进大山。

曾有多家民办校园的负责人追到贵州,花200多万元请他出任校长,陈立群拒绝了。他来当支教校长,分文不收。

也曾有从浙江到贵州采访的记者,忧虑这位名校长“晚节不保”,临走时劝他,“您仍是早点走,这儿没有您的用武之地”。

实际上,陈立群不是没有冒出过懊悔的主意——

食堂部队排到了门外,全校3000多人只需1口锅烧饭,昂首望食堂里牵着的几根电线,鳞次栉比停满苍蝇;

更糟糕的是晚自习,教育楼巡一圈,闹哄哄如同菜市场,学生在走廊乱窜,有教师在讲台上刷手机;

教师们在外都很少自动提起自己在民中教育,觉得没面子,有的教师很少批改作业,有的爽性连作业都不安置。

陈立群去教室听课,高三的语文课上讲怎样写作文完毕,板书却写着“开宗明义”,直到10分钟后,教师才意识到问题。数学教师在讲堂上全无教案,讲到哪儿是哪儿。他看不下去,要求停课,“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

他甚至碰见过2位教师上课时刻站在教室外谈天,给出的解说居然是,“今日的课现已上完了,剩余的时刻学生自习”。

多年来,全县前100名的学生,有条件的家庭都往凯里或贵阳送;能留在台江念高中的,最多也就十几人。“低进低出。”副校长粟高胜说,他刚作业时就待在这所校园,“好的学生都丢失了,留下来的根底薄弱,很难考出好成果,更没有人乐意来。恶性循环!”

在2008年和2011年,台江民中考上一本的学生都只需1人。

距离如距离。

本年9月18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恰逢杭州学军中校园长陈萍带着几位特级教师来看望老校长。

外来的教师给学生们上了几堂课,记者选了一堂高一英语课旁听。教师全英文授课,台下坐着民中中考成果最好的50多名学生。

被叫起来答复问题的7、8位同学,包含英语科代表在内,很少有人开得了口,更甭说答复正确。下课后,学生们面露难色,有人说“一头雾水”。

但是,这已是在校园成果发作天翻地覆改动的3年之后。

台江民族中学。 张凌云 摄

翻身

3年如同一场翻身仗。

飞速上升的高考成果张贴在民中作业楼前赤色的宣传栏里——2017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43人;本年,这个数字变成107,相对黔东南州44人的方针,完成率抵达243.2%。成果最好的学生考取了南京大学。

本年,全县前100名的初中结业生,留在台江读高中的,多达95位。

陈立群心里了解,直到他大刀阔斧停课两名教师之前,许多教师还在张望。

乱糟糟的晚自习次序,陈立群只用了两晚,硬是纠了过来。县教育局的领导来观察,感到惊讶,“这么多年头疼的问题,你是怎样刚来就处理了?”

他尽或许地推了县里的悉数行政会议,专注扑在校园准则和教育质量上。

他创建“安静学习环境月”,规则晚自习时一概禁绝评论,有问题下课后或许去答疑室问。校领导组成的值勤小组挨个在班级间查看、评分,每天的分数都被更新在宣传栏上。

他下决心实施全寄宿准则,翻修改造了宿舍楼,宿舍从十几人一间变成6人世,每栋宿舍楼都有一名教师陪寝,从此校园再也没呈现过学生翻墙逃课。

校园的食堂从1个变成3个,为了便利高三学生吃饭,还将校园综合楼的地下室改造为食堂。没多久,校门口一整条马路的小吃摊消失了。

有时,他苛刻到简直冷若冰霜。他要求每全国午2点一切教师按时上班。开端反对声不断,“家里有小孩要接送,回家还要烧饭买菜,正午哪里来得及?”可陈立群力排众议,“这儿大大都孩子出了校门就没人管,他们缺失的家长教育和社会教育,校园要担负起来!”

“讲堂比天大。”陈立群在教师面前反反复复说。

他有全校一切班级的课程表,时不时会拎着个小板凳,随意走进一间教室坐下旁听。许多教师暗里谈论,“怎样这个校长,如同什么课都能听懂?”

教数学的莫昌剑直言,2017年调来民中时“压力大”,每天得花上至少3、4小时备课。每次备课时,他都抱着“陈校长明日会来上我的课”的主意,心里那根弦从不敢松掉。陈立群得知后和他恶作剧:“只需你有这个惦念,那我的确不需求去旁听你的课。”

教师们被要求每学期至少得听25节课,每个月有必要要和高三学生们一同参与月考。只需参与月考的教师就有50元,考得学科榜首的教师额定奖赏200元。但若同年级同水平班级之间,一门学科两班的均匀分相差超越9分,就被认定为教育事端,不但要开确诊会,还要扣绩效。

陈立群期望,即便将来有一天他脱离民中,这个部队仍然会有可继续的造血才能。

本来如一潭死水的台江民中,不再安静而污浊。

唤醒

陈立群的另一面,是被学生们争相呼叫的“校长爸爸”“校长爷爷”。

62岁的陈立群头发梳得整齐,身段笔挺,戴着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爱背黑色的双肩包。

在副校长粟高胜的眼里,陈校长是个“永不知疲倦的老头”。早上7点不到,陈立群就呈现在校园,到晚上9、10点才脱离。

粟高胜从前晚自习时有空才来校园,没空就不来。陈立群便用言语击打,“学生看到咱们作业楼的灯是开的,心就安了”。

现在,每次和陈立群一同家访完,粟高胜都特别把相片发在校园的作业群里,“让教师们看看,校长从没中止过家访”。

校长作业室的门缝里,常常有学生塞进来的信。他顺手收拾作业桌上的信,就有上百封。有学生给他写匿名信,反映校园做弊习尚严峻,食堂饭菜难吃;也有学生说“从前诉苦规章准则严厉,后来才懂得您的良苦用心”;还有学生狡猾地在信里给陈校长颁奖,“最敬业、最受学生欢迎奖”……

陈立群深信,教育是一场唤醒与被唤醒的旅程。

他曾在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创建浙江省榜首个宏志班。接收的榜首个学生,是他上门去送选取通知书的。假日里,陈立群送学生回家,却发现孩子的父母亲都跑了,房子也塌了。学生声泪俱下时,陈立群告知他,“宏志班永远是你的家!”有几个孤儿学生,他接来家中吃年夜饭,给他们包压岁钱。

他在浙江带出的951名宏志生,悉数考上大学。

无论是当年的宏志班,仍是现在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总让他想起年少时的自己——

每周上学,他拎着咸菜扛着米,要走足足30里路;他从前由于家境穷困不得不停学,在家放了1年牛;1977年康复高考,他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温习,考上大学。

“这儿有许多和我最初情况差不多的学生。我能做到的,是至少在我手上,这些孩子不要被落下。”陈立群说,许多时分需求有人“拉这些孩子一把”。

倾听

从北京领奖回来的第二天,陈立群又抽空去家访。

3年间,他简直每隔2周就家访一次,去过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比许多土生土长的当地教师要多得多。

大都学生家在大山深处,车开过弯曲弯曲的山路,近一点的也要半小时左右抵达。最远一次家访,陈立群开了1个半小时车,再乘45分钟柴油船,最终步行半小时山路才到。

这次的家访是去高三学生邰昌梅家。每周上学,邰昌梅都要和同村同学走上1小时山路,乘上去往县城的车。

父亲在邰昌梅小学时逝世,母亲外出打工,每个月给家里寄来2000元,几年才回来一趟。她有2个妹妹和1个弟弟,每周末放学,需求在县城买菜回去烧给他们吃。

她觉得自己成果差,怕考不上大学,流着泪垂头小声说:“我实在没办法把一切精力放在学习上……”

家里的床是多年前母亲用木板和铁丝绕的,每到周末回家,她要跟弟弟妹妹挤在只需一床被子的床上。吊脚楼四面通风,冬季睡觉时只能多穿几件衣服取暖。

家访行将完毕时,陈立群特意吩咐粟高胜,到冬季时记住提示他给邰昌梅家送被子。

全校3000多个学生,其间1300多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陈立群经常与学生谈天,每逢发现这是个连根本日子费都没有保证的孩子,他就300、500元地给,还吩咐,“日子中有困难了,一定要告知我!”

3年里,他自掏腰包,额定投入了20多万元,培育教师和赞助学生。

陈立群一度测验学苗语,特别买了书,但无法时刻太少,只能作罢。屡次家访下来,他已能听懂几句简略的苗语。

他还会去看看学生家里的田,“要把重心放低,俯下身子去倾听,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看”。

本年元旦一场大雪,校园顾忌安全原因没有放假,学生们暗里诉苦。陈立群自动走到操场上,拉着学生一同滑冰。学生在后来的信里写道:“我今后或许再也遇不到这样的老朋友校长了。”

陈立群去学生家里家访。 张凌云 摄

视界

“山的那儿是什么?”陈立群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山的那儿仍是山。”学生们齐声。

陈立群曾在高三班级的期望墙上,看到一名学生写下的高中3年方针——娶一个老婆回家。他把学生叫来问询,学生坦言,这是最实在的主意。

他开端反思,自己究竟有没有站在学生的认知和视界上去考虑问题?

“阅历即人。”陈立群说,他最不期望看到的是,“学生们觉得校长大老远跑过来,爱我,却不了解我。”

他从前深深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忧愁——高三一些班级的英语考试均匀分只需17分。但在一次家访中,和家长合影时,他发现和只会说苗语的对方谁也听不懂谁,就忽然了解了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他们起步晚,根底弱,不或许有大城市孩子学英语的环境。他们只需慢慢来,急不了。”

他在校园推进艺术节,鼓舞学生们穿戴民族服饰扮演节目。校园主路新修的路灯杆上,也绘着苗族特征图画。“我不期望家长们忧虑,来了一个汉族的校长,会让孩子们丢了自己民族的传统。”

在他的鼓舞下,足球、篮球、书法篆刻、苗歌苗舞甚至滑板等社团活动日益丰厚。2017年,民中的足球队榜首次打入了贵州省高中足球联赛总决赛。

学业历来不是他仅有的寻求。每全国午的第8节课,他要求高一、高二班级去操场跑步,高三学生则每天晨跑,这个规则一向严厉执行至今。

在贵州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他牵头建立名校长领航作业室;他走遍黔东南州各个县市及周外一些县市,做了100多场校长巡回陈述讲演;他召唤校园教师和驻村干部对接,在村寨里构成“耕读传家”的观念,让大山里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教育观念和习尚因而被改动。短短3年里,就连县里初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也逐渐上升。进台江民中的门槛变高了,分数线由2016年的260分上升到487分。

县领导告知他,以往村寨里,鞭炮响起时,简直都是送人从戎,本年的鞭炮则有不少是为了考上大学而放。几年前,高三年级开家长会,来的家长还不如教师多;而最近的家长会上,有家长特地从广东赶回来。

现在,整个台江县简直无人不晓陈立群。在校园超市作业的浙江籍职工,一次打车回校园,司机传闻他是浙江来的,硬是不收钱,本来便是由于这一位浙江来的校长。

民中的学生正在做早操。 张凌云 摄

亮光

2018年刚开学,陈立群收到了两封信。

一封来自高三学生姜海霞。其时考上大学都难的她在信里写道,“假如我能考上大学,期望您来给我送喜报。”

一封来自姜海霞的奶奶张庭珍。她是村里可贵既认字又会说普通话的老一辈,将悉数期望寄托在孙女身上。“期望校长能在校园多关怀辅导。”陈立群一次家访后,张庭珍把没敢当面说的话写在信里。

本年夏天,姜海霞的高考成果超出一本线9分,考上了上海商学院的法学专业。陈立群实现许诺,带上几名教师,带着鞭炮、菜和肉,到姜海霞家里送喜报。

姜海霞在填写自愿时,固执要报考上海的校园,坚定要学法学专业。张庭珍说,孙女是这么多年,整个村子里考出去最远的人。

临走前,姜海霞告知奶奶,之所以学法令,是由于她看到周围有太多需求法令援助而穷途末路的人。她期望结业后可以回到台江,用所学常识协助家乡人。

这儿的孩子,其实对外面的国际特别神往。浙江大学支教教师给学生们放浙大的宣传片,学生们很振奋,但一听到分数线,团体缄默沉静了。

“他们对走出去这件事,不行自傲。”陈立群说。

曾有考到浙江的学生给他写信,“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的主意”。

高二学生杨桃告知记者,她的方针是北大。她是这么多年榜首位留在民中读书的中考状元。

上高中前,她和校园前50名的同学一同被安排去北京游学。那是她榜首次到北京,此前,她最远只去过父亲打工的广东。她记住北大西门外的游客许多,他们只在门口照了相,没能进去。“我现在的分数如同离北大还有一段距离。”

陈立群也有无法。他知道,仅凭自己的力气,无法改动一切山里孩子的命运。他也清楚,他不或许一向留在民中做校长。

孙女本年5月刚出生,当上爷爷的陈立群至今还未亲眼见过孙女。

陈立群离家前,对90多岁的老母亲说过一句话,“不为名利,不求积德行善,只为愿望”。

他常常觉得,坚持做教育的人,往往是“孤单的抱负主义者”。

他的微信头像,是一张村寨里小学的相片,那是一次家访路上拍下的。矮小的2层教育楼是用木板搭的,四面漏风;想要走进教室,得小心谨慎踏着木板。他说:“每次觉得动摇了,就看看这张相片,告知自己不能停下来。”

采访完毕,脱离台江民中,晚自习时的教育楼灯火通明。从远处看,那是山里最亮的当地。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