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某箱式火箭炮总师:操作是傻瓜式,15分钟可教会
@南京理工大学 10月2日发布文章《他研发出国际尖端箱式火箭炮—小记某箱式火箭炮体系总规划师汤祁忠》,以下为文章全文:
1980年,刚刚踏进华东工程学院(南理工前身)校园大门的时分,他从前有过困惑:这所国防特征明显的高校,与他立志当一名工程师的愿望好像相去甚远。乃至,他休学回家一年。1981年他再次踏入校园,从此,结下了与南理工、与军工职业的“不解之缘”。三十余年的军工生计,他从一名懵懂少年,到后来矢志不移植根军工职业,成为职业界的俊彦。他担任总师研发的某长途箱式火箭炮体系露脸新我国树立70周年国庆阅兵。
该箱式火箭炮的射程、精度、威力,都代表了国际最高水平。这个国际尖端水平的长途箱式火箭炮操作起来却是傻瓜式,十五分钟就能够教会一个彻底没有任何武器常识的人进行精准操作。他,便是我国武器工业某研讨所研讨员,我国武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汤祁忠。
汤祁忠 图自@南京理工大学
十余年磨一剑
从2003年开端,他带领团队用十年时刻,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能。2013年项目立项,2019年完结列装定型。他说,起步很困难,每天都有难题呈现。到现在,这套武器体系的关键技能有120余项,其间有20多项是中心的关键技能,是瓶颈技能。
从2013年开端,他就在揣摩怎样让野战火箭打得远打得准打得狠。长途箱式火箭炮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中陆军的主力配备,也被称为第四代主干配备,它的研发成功大大提高了陆军在未来战场的位置。
汤总师介绍说,某箱式火箭炮的射程能够到达300公里,冲击精度十分精准。在未来信息化战役中,它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某箱式火箭炮信息化程度很高,可是操作起来是傻瓜式的流程式作业。汤总师说,五六十时代的配备很简单,简单操作;到了七八十时代,跟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配备很杂乱,需求专业人士来操作。这次长途箱式火箭炮研发成功往后,十五分钟就能够教会一个彻底没有任何武器常识的人进行操作,精确地装定参数并把弹药打出去。
汤总师表明,该武器体系的规划理念便是:后台是专家型的,操作是傻瓜型的,操作人员按设备的操作流程即可完结操作。在战场上,时刻便是生命。长途箱式火箭炮武器体系有自动化的装弹体系,本来装一车弹药需求一个小时,现在装一车弹十分钟就能够完结操作,大大降低了运用的难度。该武器体系遵照了低本钱的规划理念,大大降低了出产、运用本钱,本钱是导弹的三分之一,既能打得远打得准,还能打得起。
爱拼才会赢
汤总师结业于湖南祁阳一中,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工程学院引信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为他往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他说,引信是武器体系的一个扣子,要跟机械、资料、化工、电子等许多学科打交道。本科期间他广泛涉猎了资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制图、电工学、电学等学科,为自己后续从事弹整体、体系整体乃至武器体系整体的研讨,打下了杰出的衬托。
他说,勤勉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要素。再聪明,不勤勉刻苦,哪能成功?入学往后,他奋发读书。在校期间,他不只学到了科学常识,还养成了坚韧的精力品质,这也是从事军工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作业三十几年来,加班加点对他来说便是粗茶淡饭。他说,从事军工研讨的,最常去的当地便是靶场、实验场。他常常和自己的团队成员一同,在高原、沙漠,在条件反常艰苦的当地进行实验。多年来他养成的一个习气便是,运用晚上的时刻坐火车、乘飞机出差,白日的时刻用来开展作业,这便是他“共同”的作业方式。不出差的时分,白日晚上都在忙着做作业。
他以为:最好的配备便是要好用、管用、经用、有用,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用。这便是他的规划理念。
他说:“在南理工的学习阅历,为往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底。”他自傲地说:“从南理工出来的学生历来都不会丢南理工的脸!”
办学六十六年来,校园一向聚集“为民族育英才、为国家铸利器”的主责主业,培养了13位两院院士、30余位将军、400余名类型总师级的领军人物,18余万名校友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成为国家开展、社会进步的国家栋梁和中坚力量。
能够说,我国现代武器从拷贝到自主立异的每一项关键性的技能,都浸透了南理工人的血汗与才智。
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30个配备方队中,南理工校友直接参与了其间16个方队的武器配备的研发和规划:如: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总规划师崔万善;PLL05式120毫米轮式自行迫榴炮火力体系副总规划师王启明;两栖步卒战车武器体系副总规划师程刚等。
还有些校友直接到戎行去建功立业。1990年硕士结业的钱立志教授,现在已经是三军闻名信息化弹药专家、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1997年博士结业的韩珺礼由于在智能化灵活弹药研讨方面的突出贡献而成为我军限制武器体系证明和作战运用研讨范畴的领军人物。
还有一大批校友则在航天航空帆海等国防相关范畴取得了光辉的成果。
张弘,猎鹰L15教练机总规划师;黄长强,现任空军武器体系与运用工程和无人飞翔器作战体系与技能学科带头人,为提高我军航空武器配备作战才能作出重大贡献;范茂军,作为国家重点工程“921”项目分体系负责人,为神舟1-6号飞船环境操控与生命保障体系、航天员体系、热控体系、推动体系等研发配套的传感器种类达20余种,被颁发“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侯鹰,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体系总规划师、初次载人航天飞翔使命应急着陆总指挥,他和他的搭档们用科学的情绪和清醒的脑筋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地树立起了具有明显我国特征的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体系,共同为飞船和航天员回归营建了掩盖全球的“安全港”,并有多项关键技能跻身国际同类工程先进队伍。
这些都是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更多南理工人在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岗位上为了国家的各项事业奋斗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