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点亮教育愿望的星空
共和国的日历翻过整整70年。70年来,共和国的教育工作在一代代教育人的尽力下,留下一串串光辉的脚印。
1949年4月,大地回春,太原解放,太原教育也获得重生。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境况,勤劳才智的太原人民和教育工作者神采飞扬、艰苦创业,从接收改造教育到树立社会主义教育新系统,从建立教育战略地位到续写开展新篇,太原教育完成了一次次富丽蜕变,"上学难"成为前史,"有学上"不再是梦,"上好学"是为寻求,太原人的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
幼儿园:
从无园可上到遍及学前教育
前史材料记载,日军侵吞太原期间,太原全市仅剩3所幼稚园。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组接收了附设在小学内的幼稚园,并悉数改名为幼儿园。同年,太行区尔康托儿所和太原区保育院迁至太原,兼并建立了山西省安康保育院,这也是太原最早的公办幼儿园之一。
一张1949年安康保育院的黑白照片很是宝贵:一群三四岁的小朋友一致着装,头戴行进帽,身穿白色“牌牌”,愉快地在一座木质滑梯上游玩,几名教师则在一旁关照,远处柳树如烟,画面温馨。
1951年至1956年,在市政府和省政府的召唤下,各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和城区大街办纷繁举行幼儿园,晋西机器厂、市中心医院、太原印刷厂、鼓楼街办等单位开办的幼儿园如漫山遍野般呈现,其时,全市幼儿园达56所。
1952年其时的校尉营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合影
嫩蕊逢春细细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幼教工作得到了迅速开展,成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尔后,太原幼教工作一向保持杰出的开展态势。
2019年,市教育局又施行“学前教育普惠开展工程”,除了新建公办园外,还活跃扶持民办园供给普惠性服务,使更多人能享受到方针盈利。
市教育局学前处负责人说:“现在,全市11万余名适龄幼儿在700余所幼儿园里接受着正规学前教育,尤其是城市孩子,都上幼儿园。学前三年遍及率达到了95%以上,在全省抢先。”
中小学:
从六成孩子失学到人人有学可上
辛亥革命前后,太原市的小学教育现已开端开展,且初显成效,但世事变幻,到新中国建立前,全市仍有60%以上的儿童失学。
解放后,太原市的小学教育提上了日程。“其时校舍缺乏,为了满意工农子弟入学的要求,在城区,部分小学开端实行二部制,即:一个教室供两个班轮番教育运用。”85岁的退休老教师宁君梅说。
上世纪五六十时代,市委、市政府活跃兴修校园。大营盘小学、双塔西街小学、桥头街小学等55所小学在此刻诞生。与此一起,厂矿企业也开端兴修校园。
五中新校区
跟着行政区域规模的扩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量体裁衣,做了一些测验。巡回小学、一揽子小学、耕读班,以及答应儿童带弟妹上学等多种办学方式呈现,方便了学生就学。
不论是二部制仍是耕读班,不论是新建仍是改造,一切的尽力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走进一间归于自己的教室,具有一套归于自己的课桌椅,领到一本归于自己的教科书。
经过新中国建立后的励精图治,特别是改革开放今后的锐意进取,龙城太原的根底教育工作获得了光辉成果。到2012年末,全市九年责任教育稳固率已达99.78%,在全省独占鳌头。
获得成果的一起,市教育局又将目光放在根底教育的均衡优质开展上。“百校兴学”工程、责任教育阶段校园标准化建造等行动,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园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与此一起,打造特色校园、集团化办学等办法,使更多的校园提升了软实力,走上了开展的快车道,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供给了优质学位。
职业教育:
从困难办学到毕业生求过于供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日伪控制期间,太原的职业教育在烽火和动乱中困难行进,寸步难行。据1947年第2次《中国教育年鉴》计算,其时的太原,有两所职业校园:省立高档助产职业校园和省立戏曲校园。
20世纪50时代,刚刚起步的太原动力重化工基地建造,对中、初级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添加,此刻,技工校园呈现。
职业教育大开展
进入上世纪60时代中期,太原首先使用电视教育广泛推动“半工半读”办学方式,即:学生一半时刻在工厂或乡村出产,一半时刻在讲堂学习。这种做法走到了全国前列,并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注重和赞扬,周恩来总理指示: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推行这种办学方式。
中等职业校园开展的黄金期是在20世纪80时代,作为部分太原人工作的“阶梯”或跳出农门的重要渠道,中等职业校园成为许多城乡优异学子的首选,一些抢手专业的重生选取成果超过了重点高中。其时,职业教育的开展为快速开展的经济建造供给了很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
阅历了上世纪90时代开展的低谷期,21世纪的职业教育总算迎来新的曙光。
深化校企协作,立异人才培养方式,职校生成了企业眼里的“香饽饽”。近年来,职业校园工作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到现在,全市共有中高职校园31所,在校生4.5万余人,他们期望经过把握才有所长,成果人生。
志士仁人们将教育救国的愿望寄托在全社会遍及教育的那一天,教育前驱们的愿望是全国青少年都有时机接受教育,很多普通劳动者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靠常识改变命运。
新中国的今日,愿望终成实际……
太原晚报记者张晓丽
牛晨阳 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