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教上门的杨小英教师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要让那些因残、因病、因贫的孩子们享受到和同龄孩子相同的受教育时机。关于乡村来说,特别教育最主要的方法便是送教上门,让那些无法进入校园和讲堂的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关爱。送教上门,说起来简略做起来并不简略,要持之以恒地把送教上门作为系统工程来做,检测的是咱们每一个乡村教师的耐性和良知。”皋兰县什川明德期望小校园长魏正中说。
5年不间断的送教之路
2019年9月7日上午10时,杨小英上完四年级的语文课后,背上笔记本电脑就仓促走出校门,步行去两公里以外的别的一个讲堂,那里有一个特别的学生在等着她。2003年参加工作的杨小英,是皋兰县什川明德期望小学一位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
什川镇北庄村新庄社一个一般的农家院子,是杨小英此行的目的地。每次从校园出来,来回走路就需求1个多小时。5年来,杨小英和搭档们简直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他们的使命听起来很简略——送教上门,5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在和记者一同同行的路上,不少乡民都热心地和杨小英打着招待。“来的次数太多了,这一条街巷上的人都熟了。”
杨小英送教上门的孩子叫魏叶,本年现已17岁了,患先天性脑瘫,智力一向中止在幼儿期,日子彻底不能自理。这是一个建档立卡户家庭,7口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爸爸妈妈终年在外打工,照料小魏叶一向是爷爷奶奶的主要使命。为了给孩子看病,十几年来这个家庭简直倾尽全力。
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相同
依照事前的教育规划,杨小英今日要和小魏叶做个互动游戏,在她进门前特意叮咛记者说魏叶对外界的敏感度特别强,也很认生,等她进去调整好活动气氛后再去摄影,以免惊吓到孩子。10分钟后,杨教师掀开门帘招待咱们进去,短头发、手里拿着画笔的小魏叶文静地在桌子上盯着杨教师的笔记本电脑作画。杨小英一边悄悄拍着魏叶的后背,一边轻声细语地鼓舞着。
魏叶的母亲岳金云告知记者,杨教师是个特别仁慈的人,对小魏叶就像自己的孩子相同。由于孩子终年瘫痪在床,加上乡村的日子条件简略,小魏叶房间的卫生环境也很粗陋,但杨教师从来不厌弃,每次来的时分除了给小魏叶教育外,还帮着搞卫生、干点家务活。“这几年的送教上门,小叶和这几个教师有了特别深的爱情。特别是杨教师,每次杨教师走时都哭着让她抱抱再出门。尽管这个孩子智力上有妨碍,但她能特别真实地感受到那些对她好的人。”岳金云说。
在校园,除了正常的教育工作外,杨小英还兼职校园特别教育工作,校园有三个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孩子,还有一个重度残疾儿童需求送教上门。
“特别教育是什么?我以为不是给予这些孩子多少常识,而是给他们最大极限的关爱,开掘他们内涵的潜质。在尊重孩子特性的前提下,唤醒、激活、点着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一份自傲,让他们在调和的教育氛围下进行充沛的沟通和展现,终究体会到取得常识的高兴。”杨小英说。就这样,她用心呵护,一步步把这些孩子们送上了才智的园地。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瞿学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