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在线资讯正文

原创 上师913班专栏 | 25年前,中师里那些和吃饭有关的记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8-05 11:38:39  阅读:4477 来源:自媒体 作者:孤烟直

原标题:上师913班专栏 | 25年前,中师里那些和吃饭有关的记忆

跟着新父母,学做好父母!早一天关注,早一天受益!全国最受欢迎的亲子教育公众号——新父母在线微信公众号为阅读量3亿+的搜狐自媒体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者孤烟直创办!新父母在线每天都会带给你最实用用的亲子教育干货!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父母在线即可关注免费收听专家微课!

第三排左四为作者葛玲。

前排右一为作者葛玲。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上师三年,正是青春任意飞扬的日子,与书香为伴,虽苦犹乐。亦正值猛长身体的年岁,见饭菜最亲,趋之若鹜。学习之余,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日三餐了。忆起,往事是陈年流水,不思量,自难忘。

我们就读的师范学校是国家免费教育,除免交学费外,每月还提供生活费,由学校按时发放。每月月初,生活委员兴冲冲的从学校抱回一摞摞红红黄黄的饭票、钱票,还有一叠旧旧的钞票。这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冒出“贪婪”的光来,犹如一群饥饿的狼,乍见肥美的小羊。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生活委员,眼巴巴的看着他小心翼翼的点数,交给小组长,不能出一点差错。随着餐票的交接,同学们的目光转移了,又聚集在了各自的小组长身上,坐在位上伸长脖子,身子前倾,似乎这样做,能早一点拿到属于自己的餐票。终于发到自己的了,从组长手中虔诚的接过,一张一张拈开来数一遍,再数一遍,没错,30斤饭票、28元钱票、2.8元钱!(男生是31斤饭票、32元钱票、2.8元钱,三年级的时候钱票更多了,每月增加了10元)哈哈,可以饱餐一顿啦!

九十年代初的乡村,农家挣钱的门路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是依靠种庄稼,能够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并不是很多。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月女生的餐票基本上够吃,偶尔还有剩余,可以到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换点零食。男生却往往是不到月末就囊中羞涩了。家里有钱补贴的还好,家境拮据的只能每顿少吃一点,整天半饥半饱的。饿,是最真切的感受。

怀揣着一个月的口粮,听课时间腰板也挺直了许多,写起作业来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只等放学铃声一响,离弦的箭一样往餐厅冲。我们班教室在教学楼3楼,冲得再快,冲到餐厅里卖饭的窗口也排成了长长的队伍了。又要蹲在地上吃饭了!餐厅里没有桌子、凳子,同学大多数都是蹲在地上吃饭的,只有少数去的很早的同学,可以抢到窗台或主席台边沿(我们学校餐厅其实还兼作礼堂,东面有个主席台,平时学校大型集会,学生期末考试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把菜碗和稀饭碗放在台子上,站着吃饭。所以每天吃饭时间,餐厅的地面上,一千多个学生,三三两两的蹲着,津津有味的吃着,吸吸溜溜的喝着,仿佛面对的是一盘盘珍馐佳肴,场面甚为壮观。现在食物丰盛了,却再也找不到那时候蹲在地上吃饭的满足感了。

同学们都是搭伙吃饭,两人一伙,也有三人一伙的。馍和菜、面条在不同的窗口,两人一伙,合吃一份菜,既节约了一份菜钱,也便于分工买饭。我和来自上蔡县的刘玉婷一块吃饭,相互亲昵的称对方为“饭伴”,当然,别的同学也是这样戏称的。刚入学时,大家课下都是说方言。一次,我去买馍,就问刘玉婷吃几个馍,她随口说“yue馍”(yue跟“约”字的方言发音相似),说完就拎着碗快步往买菜的队伍走。我一听莫名其妙,这是要吃几个馍呀?我赶紧叫住她,重新问一遍,她边走边向我伸出一个手指头,我这才明白,原来就是一个馍。慢慢熟悉起来,彼此不用再问,就知道每一餐对方要吃什么了,默契十足。

一般情况下,早餐是一人一个馍、半份菜、一碗稀饭,偶尔有花卷。一个馍二两票,一份菜一般是是三角钱,一碗稀饭半两票,一个花卷儿则是二两票加四分钱。如果一人一次买三个花卷,可以优惠,只要6两票一角钱就行了,便宜二分钱,餐厅经营者还是很为我们这些穷学生着想的。有花卷可吃的话,就有学生不吃菜了,只吃三个花卷,很饱腹,还可以省下二分钱。搁现在五角甚至一元硬币掉在地上,几乎都没人会去捡了,好像不值得弯下腰。可那个时候别说二分钱了,一分钱都珍贵的不得了,一次能节约下二分钱,对于时不时的还要忍受饥饿的我们来说,简直是一笔小小的财富了。就是因为买花卷馍的这项优惠,还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一个周末大家都起得比平时晚一些,有室友不想去餐厅吃饭了。我打算去买花卷,两个室友一听就让我顺便捎带,一人要三个花卷,各自给了我6两票一角钱。周末的缘故餐厅的人并不太多,一会就排到我了。我把买三份三个花卷的票和钱交给卖饭的阿姨,阿姨接过去看了看说:“不行你买一份可以少二分钱,其他两份不能少,你再补4分钱。”我一听就急了:“阿姨这两份是我给同学捎的呀,一人就给了我一角钱,我上哪再弄4分钱啊?”阿姨坚持说:“那我也不能这样卖给你,要不然你就买一份吧。”我身后还有排队的同学在等着呢,阿姨的坚持,让我直想哭:“同学让我捎份馍,我捎不回去,咋交代呀?也没说听过不让这样买多份呀!”大概是看到我实在很为难,阿姨最终还是勉为其难的递给了我三份花卷。捧着花卷儿往外走,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感谢阿姨的善良体谅。

相对于早餐,午餐就丰盛多了。主食有馍、汤面条、蒸面条,夏季还有捞面条;菜有包菜、土豆、萝卜、冬瓜、花菜、豆腐等。包菜和土豆是吃的最多的,冬季多吃萝卜,这几种菜便宜,三角钱一份;花菜,豆腐和冬瓜要贵一些,冬瓜里面还有少许的肉,这是5角钱一份,属于高档菜了,一般同学是舍不得吃的,偶尔尝一下。午饭最受欢迎的还是各种面条,三角钱一碗汤面条(我们上学时吃饭用的是黄色的搪瓷碗,很大,一碗能装一斤多水的),几片翠绿的青菜叶子浮在上面,映衬着几丁细细的肉丝,连汤喝起来,都充斥着浓郁的肉香味儿。不是太烫的话一碗面条五分钟就解决了,再吃上一个馍,一上午的饥饿感就彻底消失了。蒸面条,每一根面条上都泛着微微的油光,几痕细小的肉末在油光上欢快的跳跃,哦,还搭配着小丁块的肥肉,一看就垂涎三尺。夏季热得像蒸笼一样的餐厅,捞面条无疑是最清凉的选择了,一碗捞面条,风卷残云,三下五除二就扒拉光了,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有品出味儿呢,碗见底了!那个时候,没有“光盘行动”这个词,可每个同学的饭碗,吃完饭后,干净得完全看不出来刚刚里面盛放过什么样的饭菜,倒是减少了洗碗的繁琐。那个年岁的我们,似乎永远吃不饱,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说教,饥饿让人自觉的珍惜每一粒粮食。

晚餐基本上是早餐的重复,不过有时它会比早餐多了一份诱惑——剩面条。剩面条,顾名思义,就是中午面条没卖完,下午加热以后继续卖。区别在于上午三角钱一碗的面条,下午只卖一角钱了,并且盛的量还很足,一碗面条就吃饱了。天哪,这简直是跳楼大甩卖!于是,每次剩面条一端出来,很快就售卖一空,再也剩不下了。那时同学们中间有一个共识:爱吃剩面条的大多是新蔡的学生,其次是正阳的。这哪是什么新蔡人爱吃剩面条,明明是新蔡人穷啊,新蔡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名词是后来的提法),好多农村家庭生计困难,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孩子,大都体会过生活的艰辛,谁忍心伸手向家长多要一分钱!更何况,有的农村家庭也拿不出来百八十块钱来补贴孩子的生活。作为新蔡人,我觉得吃一碗剩面条就能填饱肚子,有力气去学习,不是丢脸的事。如果可以富有,谁也不想贫穷,苦难并不值得被歌颂,但要有直面苦难的勇气。

一次,有同学和我的邻桌李海龙打赌,如果李海龙一气能喝下三大碗小米稀饭,同学便承担他一顿晚餐的餐费。李海龙事事争先,哪能是轻易认输的人呀,何况还有一顿免费晚餐的诱惑呢。打赌的结果毫无疑问李海龙是赢家,而赌赢的后果是,一个晚自习,李海龙在座位上如坐针毡,下课铃才响一声,就立即往外冲,差点把习惯于站在教室外面“偷窥”学生的班主任李老师撞个倒仰,也顾不得道歉了,一溜烟跑了。后来,餐厅的菜汤免费了,说是菜汤,就是类似于今天小饭馆里的紫菜蛋花汤,一大桶的清水,浮着细碎的青菜叶子和零零星星的蛋花。就这样,好多男生吃饭时,总要喝上几大碗,喝到肚子里满是水。

秋天的时候,同学们意外的发现了三餐之外的美食——花生和红薯。我们学校在城郊,校园的围墙外都是农田,一出校门就看到成片成片的花生地,间或小块的红薯田。周末到田野上闲玩的学生,无意间看到秋收过后的田地里,偶尔还有农民漏捡的花生和红薯,真是大喜过望!捡到花生后洗都不洗,直接剥开吃了。几颗还带着泥土芬芳的花生仁,嚼得口舌生津。几块身材细小的红薯,从泥里扒出来,实在是太脏了,拿回宿舍冲洗干净。生吃,脆甜脆甜的,简直是人间无上的美味。那时总是饿,除了教室里的桌子凳子啃不动,没有什么食物吃不下去的。

就这样每天总是教室、餐厅、宿舍三点一线,生活规律刻板,紧张充实。课堂上,好奇的畅游知识的世界;放学后,兴奋的憧憬饭菜的香甜。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这里的经济开始发展,农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正所谓“大河流水小河满”,学生的口袋里也有了少许的零花钱,餐厅里饭菜的花样也多起来,菜角、油条成了学生的心爱之物。菜角两角钱一个,五角钱可以买到三个。或者称上三角五角钱的油条拿在手里,那心情,绝不亚于今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的喜悦。天热的时候,有老师的家属在寝室门口叫卖:“凉皮儿——凉皮儿——,小碗三角,大碗五角了——”一群女生闻声而上,一会儿小小的凉皮车就围满了人。大约是女生贪吃些,从没见过男生吃凉皮儿。

后来学校门口陆陆续续开了几家小面馆,周末的时候,常有学生去光顾。那是名副其实的小面馆,饺子、素面条三角钱一小碗,五角钱一大碗,有桌子、凳子可坐,悠然安闲的慢慢吃,可比蹲在餐厅的地上吃饭舒适多了。面馆的老板娘,都是我们老师的家属,很快就和学生熟悉起来。有时吃饭去得早了,坐下来帮老板娘包饺子,趁机包上几个鼓囊囊的大号饺子,留给自己吃,反正下饺子时是数个数而不是称重量。老板娘对此总是一笑而过,从不计较,一定是体谅我们群穷孩子外出外出求学的艰难。因此,后来看电视剧,看到故事中出现胖胖的小店老板娘时,我总是有一种好感,为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依然有一份善念。还有脑瓜更灵活的老板娘,让学生自己买了小包装的干面条,到她的店里来煮,一碗收一角钱的加工费,还可以提供几根青菜,此举就更是深受精于生计的女生青睐了。

岁月的河水向前流,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足,如今的学校,餐厅里都摆放着整齐的座椅,可口的饭菜。蹲着就餐已成了遥远的历史,吃不饱饭的日子更是在岁月中流逝远走,可是,当年咀嚼饭菜时的心满意足,却已沉淀于记忆深处,像凌空的云,自如飘荡在灵魂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被世俗烟火熏染多久,被凡尘锁屑浸润多深,心中自留一方天地,一处洁净的角落,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故人如斯,故景依旧。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