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教育在线资讯正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里程碑意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07-20 18:19:42  阅读:4336

20192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中国人民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对发达国家教育整体赶超的里程碑,是中国实现人力资源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2035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节点。学习、理解和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纲要,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时代特征。

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里程碑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薪火传承的现代化,教育强国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性持续增长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近180年,是中国人民逃离愚昧与贫困的180年,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强复兴的180年,更是中国人民追梦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180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党全面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率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努力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现代化。早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制定了一个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目标确定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2019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们进一步领会到: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保证是党的全面领导,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根本目的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实现对发达国家整体赶超的里程碑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举国体制的现代化。早在1956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七十五年就是十五个五年计划。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于国家和地方教育现代化乃到经济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与影响有一个逐步传导、聚集和扩大的过程。未来1-2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将研究制定本区域的教育现代化规划,全国627个地级城市、2797个县、市、区都要制定本区域的教育现代化2035。此外,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也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未来十几年,将进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高潮期,中国教育体系将因此而更加现代化,教育和培训能力更强,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更高,教育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从而真正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赶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道路。届时,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高度普及化阶段,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个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是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候。

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人力资源实现高质量开发的里程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口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是中国唯一具有最大优势,并可以持续开发的战略资源。为实现和平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18年,全球人力资源竞争报告显示,中国在52个进入统计的国家中排名第13位,更加接近人力资源强国。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0位。2035年,中国将成为人力资源最丰富、开发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重要理念,要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多元参与,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多渠道扩大教育供给,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在主要任务的许多部分都涉及到高质量教育和高质量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及时代需要的人才。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任务,也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更高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全民参与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需要全民族、全社会共同参与,不断提升受教育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实现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将学有所教与终身受益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此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渠道更加通畅、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制度环境,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大国,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里程碑

联合国教科文《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17)》显示,全球的小学普及率为83%,初中69%,高中45%。在128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不到四分之一的青年完成了中学学业,有60个国家不到二分之一的青年人完成了中学学业。只有14个国家中学毕业率达到90%2017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3%,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优秀,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特色品质和共同价值。2017118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到2035年,在一个拥有13.9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人类教育历史上的最重事件和重要里程碑。从教育现代化缘启和动力两方面分析,世界各国现代化模式可以分为先发内源型、先发外源型、后发内源型和后发外源型四种模式,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内源式现代化。这种内在动力来源于中华文化,来源于制度优势,来源于全民参与,更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习借鉴了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并基于中国社会特点和优势进入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公平、质量、现代化、终身学习都世界教育的共同价值,更是中国教育为世界教育提供的成功实践和典型范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功是对世界教育的重要贡献,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是中国教育的责任,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智慧启示世界,中国教育现代化方案推动世界,中国教育现代化成就贡献世界。中国教育现代化将开辟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现代化的范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经验和希望。中国教育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历史性贡献。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